历史文化
广府文化
江门是重要的广府人聚集地之一,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。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区、江海区、蓬江区、台山市、开平市、恩平市、鹤山市等县级市和区都具有深厚的广府文化。
史料记载,宋元间200多年里,珠玑巷有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,先后达130多次。这其中,南宋绍兴元年,罗贵率领的37姓97家从珠玑巷南迁至江门蓬江区良溪村,江门良溪古村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,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,是名副其实的“后珠玑巷”。2008年9月,该村被省文联评为首批“广东省古村落”称号。2010年1月,良溪村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。
据统计,目前江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6项。其中国家“非遗”项目7项,省级“非遗”项目20项,其余为市级和县区级“非遗”项目。源于江门市新会区的新会葵艺,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,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,并融会了编织、绣花、绘画、印花等工艺于一炉。早于20世纪初便扬名国际。1915年,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。2008年,新会葵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方言
江门本地方言主要有粤方言和客家话方言两种。江门方言即四邑话,也称五邑话,是江门侨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部分。在江门,大部分地方流行五邑话,还有一些地方流行广州话、客家话。
江门市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众多,四邑话也在这些华侨华人聚居的社区流行,尤其是台山话在海外影响较大。
(一)四邑话,包括江门话、新会话、台山话、开平话、恩平话,属粤方言。其中,江门话与广州话为接近。
(二)客家话,台山的赤溪、斗山,新会的司前、大泽,蓬江区的杜阮,鹤山的鹤城、云乡、合成、双合、共和、宅梧、址山、龙口,开平的水井、金鸡、赤水、苍城等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,使用客家方言。
民俗
江门以侨乡风情闻名,五邑地区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,遍布世界。共同的历史,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,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,使江门五邑地区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,有独特的节日、婚嫁、丧葬、饮食、娱乐等习俗,主要有龙舟赛、舞狮舞龙、广东曲艺、民间舞蹈、民歌演唱等。如抬阁、新会鱼灯、大鳌咸水歌、鹤山市狮艺、恩平木鱼等。
截止2017年,江门拥有7个国家级、27个省级、5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宗教
江门市有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四大宗教。全市教徒约1.2万人,共登记开放宗教活动62场所处,共有教徒聚居村8条,共有宗教团体21个。
曲艺
江门五邑地区拥有深厚的曲艺文化底蕴,台山、开平和新会北中国曲协授予“中国曲艺之乡”。由清至民国初年,“没有四邑人就不成戏班”的定律为粤剧戏行内所公认,五邑地区粤剧人才辈出,享誉粤港澳,如粤剧复兴鼻祖邝新华,粤剧四大名旦、四大名丑,“”红派艺术“”开创者红线女,“芳腔”之芳艳芬等。
学派
江门学派,又称岭南学派,是由明代着名哲学家陈白沙创立的心学思想派别,提倡以“虚明静一”之心为主,确立心的主体性,以避免程朱理学“徇外”和陆九渊心学“自欺”弊端。在广东开‘岭学’之先河,树‘粤风’之模范。江门人深受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影响:“自得”、“自然”、“主静”。
江门是重要的广府人聚集地之一,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。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区、江海区、蓬江区、台山市、开平市、恩平市、鹤山市等县级市和区都具有深厚的广府文化。
史料记载,宋元间200多年里,珠玑巷有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,先后达130多次。这其中,南宋绍兴元年,罗贵率领的37姓97家从珠玑巷南迁至江门蓬江区良溪村,江门良溪古村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,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,是名副其实的“后珠玑巷”。2008年9月,该村被省文联评为首批“广东省古村落”称号。2010年1月,良溪村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。
据统计,目前江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6项。其中国家“非遗”项目7项,省级“非遗”项目20项,其余为市级和县区级“非遗”项目。源于江门市新会区的新会葵艺,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,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,并融会了编织、绣花、绘画、印花等工艺于一炉。早于20世纪初便扬名国际。1915年,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。2008年,新会葵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方言
江门本地方言主要有粤方言和客家话方言两种。江门方言即四邑话,也称五邑话,是江门侨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部分。在江门,大部分地方流行五邑话,还有一些地方流行广州话、客家话。
江门市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众多,四邑话也在这些华侨华人聚居的社区流行,尤其是台山话在海外影响较大。
(一)四邑话,包括江门话、新会话、台山话、开平话、恩平话,属粤方言。其中,江门话与广州话为接近。
(二)客家话,台山的赤溪、斗山,新会的司前、大泽,蓬江区的杜阮,鹤山的鹤城、云乡、合成、双合、共和、宅梧、址山、龙口,开平的水井、金鸡、赤水、苍城等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,使用客家方言。
民俗
江门以侨乡风情闻名,五邑地区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,遍布世界。共同的历史,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,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,使江门五邑地区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,有独特的节日、婚嫁、丧葬、饮食、娱乐等习俗,主要有龙舟赛、舞狮舞龙、广东曲艺、民间舞蹈、民歌演唱等。如抬阁、新会鱼灯、大鳌咸水歌、鹤山市狮艺、恩平木鱼等。
截止2017年,江门拥有7个国家级、27个省级、5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宗教
江门市有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四大宗教。全市教徒约1.2万人,共登记开放宗教活动62场所处,共有教徒聚居村8条,共有宗教团体21个。
曲艺
江门五邑地区拥有深厚的曲艺文化底蕴,台山、开平和新会北中国曲协授予“中国曲艺之乡”。由清至民国初年,“没有四邑人就不成戏班”的定律为粤剧戏行内所公认,五邑地区粤剧人才辈出,享誉粤港澳,如粤剧复兴鼻祖邝新华,粤剧四大名旦、四大名丑,“”红派艺术“”开创者红线女,“芳腔”之芳艳芬等。
学派
江门学派,又称岭南学派,是由明代着名哲学家陈白沙创立的心学思想派别,提倡以“虚明静一”之心为主,确立心的主体性,以避免程朱理学“徇外”和陆九渊心学“自欺”弊端。在广东开‘岭学’之先河,树‘粤风’之模范。江门人深受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影响:“自得”、“自然”、“主静”。
历史沿革
江门,其地名早见于明初《秫坡集》第五卷,由黎贞代朱二尹作的《江门送别图》序文上。
元明时期。元至正后期至明洪武初年(约1360~1370年),在肄水(西江)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贸墟集,称江门墟。
明万历年间,属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辖。
清朝。清沿明制。康熙年间,江门墟仍为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十五图辖地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据《中英西江通商条约》,辟为外国船只停泊及货物上落站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《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》议定,江门为对外通商口岸,并设立海关。时称江门埠。
中华民国。民国十四年(1926年)11月26日,为省辖市建置。民国二十年(1932年)2月,撤销省辖市建置,改为新会县第十二区辖镇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8年)3月,改属新会县第二联乡辖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6年)9月至江门解放,为新会县第二区辖镇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。1949年10月23日,江门解放;10月2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江门、新会实施军事管制。
1950年5月1日,设立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,为县级建制,负责江门行政管理事务。
1951年1月12日,改为省辖地级市,归粤中专署辖;4月1日,成立江门市人民政府,同时撤销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,结束军事管制。
1952年5月,改属粤西办事处领导;11月归粤中行署辖。
1958年4月11日,江门市改为县级市,归佛山专区辖;12月,归属江门专区。
1961年4月2日,改属肇庆专区。
1963年6月,再改隶佛山专区辖。
1966年初,复升为省辖地级市。
1967年3月31日,因“文革”而实行军事管制,设立江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,取代市人委职权。
1968年4月12日,成立江门市革命委员会。
1970年,江门降为县级市建置,归佛山地区领导。
1975年11月,经国务院批准,江门市复改为省辖地级市,受广东省和佛山地区双重管辖。
1979年11月24日,江门市革命委员会撤销,复设江门市人民政府。
1983年6月1日,实行市领导县体制,江门市下辖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五县;9月1日增辖阳江、阳春两县。
1984年7月,江门市区分设城区与郊区两个县级区。
1988年1月,阳江县、阳春县从江门市划出。
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,下辖的台山、新会、开平、鹤山、恩平五县先后撤县设市,为省辖县级市建制,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。
2002年9月1日,江门市下辖新会市撤市设区。
元明时期。元至正后期至明洪武初年(约1360~1370年),在肄水(西江)出口江门海西岸地域形成商贸墟集,称江门墟。
明万历年间,属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辖。
清朝。清沿明制。康熙年间,江门墟仍为新会县龙溪乡归德都十五图辖地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据《中英西江通商条约》,辟为外国船只停泊及货物上落站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《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》议定,江门为对外通商口岸,并设立海关。时称江门埠。
中华民国。民国十四年(1926年)11月26日,为省辖市建置。民国二十年(1932年)2月,撤销省辖市建置,改为新会县第十二区辖镇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8年)3月,改属新会县第二联乡辖。民国三十四年(1946年)9月至江门解放,为新会县第二区辖镇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。1949年10月23日,江门解放;10月25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江门、新会实施军事管制。
1950年5月1日,设立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,为县级建制,负责江门行政管理事务。
1951年1月12日,改为省辖地级市,归粤中专署辖;4月1日,成立江门市人民政府,同时撤销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门办事处,结束军事管制。
1952年5月,改属粤西办事处领导;11月归粤中行署辖。
1958年4月11日,江门市改为县级市,归佛山专区辖;12月,归属江门专区。
1961年4月2日,改属肇庆专区。
1963年6月,再改隶佛山专区辖。
1966年初,复升为省辖地级市。
1967年3月31日,因“文革”而实行军事管制,设立江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,取代市人委职权。
1968年4月12日,成立江门市革命委员会。
1970年,江门降为县级市建置,归佛山地区领导。
1975年11月,经国务院批准,江门市复改为省辖地级市,受广东省和佛山地区双重管辖。
1979年11月24日,江门市革命委员会撤销,复设江门市人民政府。
1983年6月1日,实行市领导县体制,江门市下辖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五县;9月1日增辖阳江、阳春两县。
1984年7月,江门市区分设城区与郊区两个县级区。
1988年1月,阳江县、阳春县从江门市划出。
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,下辖的台山、新会、开平、鹤山、恩平五县先后撤县设市,为省辖县级市建制,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江门市代管。
2002年9月1日,江门市下辖新会市撤市设区。